3D 列印零件尬寶特瓶,蹦出新滋味!
你有想過寶特瓶有可以當做積木一樣來任意組合嗎?這是德國的 Hasso Plattner 研究所所開發的3D軟體 TrussFab,它可以將3D軟體轉換成寶特瓶與 3D 列印接頭的結構,給你滿滿的寶特瓶。
寶特瓶在街道上隨處可見,甚至常被人們隨意丟棄,還好寶特瓶回收已經是一件常見的作法,而且還能再次製成 3D 列印的線材,德國的 Hasso Plattner 研究所更進一步的研究出新的再利用方法,這個不可思議的新軟體 TrussFab,能夠自動生成寶特瓶所組成的結構,擁有無限的創意,非常好玩,此軟體還內建專用的 3D 列印連結卡榫,讓寶特瓶連結的各種狀態模型可以實際建立出來,同時軟體還計算到了重量,讓設計人員可以考慮到比重的配置。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框架結構主要由三角形構成,瓶子從側面推開時很弱,必須沿著主軸推或拉。Hasso Plattner 研究人員已經測試了他們驚人的瓶子創作,其中包括桌椅、一座足夠支撐一個人重量的橋樑,一個由 512 瓶組成直徑為 5 公尺的圓頂,以及一艘船等等,看起來真的非常有趣,有了它你也可以成為擅長製作寶特瓶創作的高手喔!
最後我們來欣賞這個創意軟體 TrussFab 的介紹影片。
將「莫伊拉」帶至現實的英雄!《鬥陣特攻》釋出短片展現Cosplay團隊努力過程
Blizzard 在 BlizzCon 2017 曝光新的《鬥陣特攻》英雄「莫伊拉」時,相信讓許多玩家都感到相當驚奇吧?不過讓現場玩家更為驚訝的,便是幾近完美重現的「莫伊拉」Cosplay 也在現場出現,其各個細節的細緻重現直接成了當日的焦點之一。相信許多玩家在好奇這份驚人作品是誰做的吧?該問題也在《鬥陣特攻》於今日釋出的影片獲得了解答。
該 Cosplay 作品為 Henchmen Studios 所打造,可以看到該團隊在各個細節上都下足了功夫,運用 3D 列印等方式努力的將「莫伊拉」帶至現實,讓遊戲中的虛構英雄(梟雄?)得以在現實世界中展現其自身的魅力,某方面來說,Henchmen Studios 對玩家來說也算是一種英雄的存在吧?
不用電池也能遙控操作家電!3D 列印塑膠鈕應用
我們日常所用的一般遙控器等無線按鈕裝置都需要安裝電池才能使用,然而,美國有位科學家發明出不需要任何電源供電的遙控按鈕,只要用 3D 列印機製作,它就可以傳送指令到電腦、家電,甚至還可以連接到感應器感應風向、風速、水流,從而傳送訊號,制動遠隔的電動裝置。
我們都知道連接電子裝置的按鈕、感應器,都要接電線或安裝電池,或從主機拉線到該感應器或按鈕。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這個 3D 列印塑膠按鈕在無須連接電源之下,連接 WiFi 訊號。這是使用了 Wi-Fi Backscatter 技術,利用塑膠天線反射特製 Wi-Fi Tx 路由器發出的訊號進行反射,然後再由接收器讀取。因為訊號經過改變,接收器在接收訊號後,可向電子產品發出制動指令。
這些 3D 列印物品中的天線是由塑料銅導電的列印耗材製成,然後嵌入到 3D 列印物體中。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可以將絕緣物轉變為便捷的 WiFi 連接工具,例如:一個洗衣精蓋子可以檢測洗衣精哪時會用完、一個無需電池的滑動條,可以控制音樂音量、一個按鈕,可以自動在線下單食物。
這些裝置和傳感器利用物理運動來收集訊息。像是這個連接風速計的塑膠 Wi-Fi 反射器,可以在風速達到一定水平時觸動按鈕。
同樣的原理,感應器可檢測水流的流動,在一定水流量後發出訊號。
還有這個 3D 列印製作的按鈕,只要輕輕旋轉一下,就可以操作電腦,讓網頁捲動。
像這種 3D 列印按鈕跟 Wi-Fi Backscatter 技術,未來也能應用在需要放置遙距控制器的電子裝置。如此一來,也不用擔心感應器或按鈕沒電,也可以省下買電池的錢,真是省錢又環保。
最後我們來看看這項發明的影片吧。
Mini推出「真正專屬」3D列印客製化服務!喜歡什麼飾板自己DIY
Mini的手腳真快推出這項客製化服務,簡直是把其他車廠的客製化服務用力地給比了下去!
Mini Yours客製部門的這項設計概念來自於今年於法蘭克福車展亮相的John Cooper Works GP Concept概念車,這部概念賽車內的儀錶板、門板…等等,均是以3D列印的方式製作而成。而相關的所有套件將於今年(2018)年於歐洲和其他各大型市場上開始提供。
其與知名相關技術品牌合作(Hewlett-Packard Inc.、Carbon Inc.以及EOS GmbH),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準確地執行客戶的意願,除了可依自己喜好設計圖案3D列印之外,如果車主想要將自己的個性化簽名秀在門檻飾條上,Mini還運用了鐳射雕刻的方式,將簽名字樣1:1地刻在金屬飾板上。另外,針對LED迎賓地板照明,Mini也可以依照車主的設計圖案,製作出專屬的投影透鏡,讓每次上下Mini都能無遺嶄露最獨特的個人風格。
每樣DIY設計的飾件僅需花費幾個星期內的時間製作而後交貨,並且隨時有新的想法都可以再陸續DIY設計不同自己專屬的飾板。只需要拿起平板電腦透過網路就可以隨時進行,能夠在不同的顏色、圖案、表面光澤和圖標…等等進行選擇,非常地方便!甚至於自己所設計的作品還可以透過社群網絡來與他人分享,沒有靈感時也可以上上社群媒體參考看看別人的作品喔!
Mini還真的是有夠會吸睛(金)的呀!
3D列印讓他們得到二次生命
許多人對3D列印技術的印象還停留在模型、或是3D列印筆,比較有趣的層面,但其實在於醫療上的進步,已經非常進步。雖然對於人體醫療的範疇還未可知,不過在動物救援方面,卻已經大有成績,甚至可以說是獲得了第二人生吧。
1. 白頭海鵰(又稱美洲鷹)的Beauty在2005年被盜獵者射傷、擊中嘴喙,雖然因為救援而性命無憂,但失去喙的牠無法野放求生,最初被認為只能安樂死。而在使用3D列印技術、為牠做了一個人工鳥嘴,在進行復健後不僅能喝水、也能吃東西了,像自己的嘴一樣。
2. 吉娃娃TurboRoo出生時就有缺陷,導致牠只能用後面兩腳行走,但牠原本的主人卻無法照顧牠的殘疾。獸醫院的技術員工知道了這件事,把TurboRoo帶回家,並替牠籌資,找到團隊利用3D列印打造了專屬輪椅,現在牠可以非常自在地活動。
3.海龜Akut-3被捲進船下的螺旋槳,導致60%的下顎毀損,被土耳其的動保團體救下。雖然持續接受治療和餵食,但如此下去是無法進行野放的。在與土耳其醫療3D列印公司合作下,使用醫療鈦為Akut-3打造了極有韌性的人造顎,能咬碎堅硬的甲殼類。只要不起拒絕反應、和軟組織結合好,Akut-3便可以重回大海。
4.Buttercup是一隻天生的「反腳鴨」,左腳是往後長的,無法矯正、無法行走只要一勉強行走就會流血。不忍心的主人帶牠到水禽保育中心求助,不僅幫牠做了截肢手術、工作人員也使用3D工程軟體幫Buttercup做了一個新的腳丫!而且每逢佳節、還會列印不同花色的腳丫給牠呢~
5.澳洲牧場的賽馬Holly患上蹄葉炎,如果繼續惡化下去的話,甚至會沒辦法行走,對馬來說這便是等於死亡。這時,Holly的治療師提出、要使用3D列印技術幫牠再做一個新的蹄,使用鈦製馬蹄救了牠的「馬生」,而當時並未有3D技術治療馬匹的先例。
6.大嘴鳥Grecia被一群小屁孩奪去了喙嘴,這件新聞轟動哥斯大黎加的民眾,出於憤慨和同情,當地協同企業募集了一筆資金,要幫Grecia找回牠的生活。不過因為對於巨嘴鳥喙的結構和功能還有許多未知,至今仍在反覆嘗試、包括如何黏合,希望Grecia可以成為拉丁美洲第一隻因3D列印拯救的動物。
7.Felix是罕見的卡塔丁羊種,但是牠失去了一隻腿,雖然有著簡陋的義肢,但已經磨損了好幾年,直到來到紐約的農場動物保護區,獸醫決定和義肢師合作、用3D列印機製作義肢,才終於順利地讓Felix重新找回四條完整的腿的生活。
8.寄居蟹的生存習慣是必須找到貝殼做為安全庇護所,但如今垃圾、罐頭、瓶子遍布,對寄居蟹來說面臨了嚴重缺乏貝殼的狀況,可以說是一種嚴重生態破壞。研究者們決定研發一種可以永續存在並且環保的貝殼,試著以海洋蝸牛的殼為原型。但由於寄居蟹對自己的殼是非常挑剔的,因此他們反覆研究,希望3D列印技術可以帶來一線生機。
9.哈士奇Derby天生就有前足發育不良的殘疾,不只一直以來都無法奔跑、就連想好好坐著都很困難。不過利用3D列印技術,他們設計出能貼合Derby前肢關節角度的義肢,並且因為有輪子,讓Derby實現了奔跑的願望。
10.9歲的貓咪Cyrano在診斷時發現左腳得了骨癌,儘管飼主非常努力的照護、而且放射治療也非常成功,不過失去的左腳再也回不來了。以牠的體重來說,三隻腳的生活會使關節嚴重磨損、可能需要全膝關節置換術。直到獸醫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出非常精密、與Cyrano的關節完全貼合的鈷鉻製關節義肢植入物,花了六小時的手術,終於幫Cyrano找回原本的生活。
除了感嘆科技的進步,這些例子也讓人感受到動物求生的堅強和執著,進而被感動...動物們尚且在任何逆境中求生,身為人又怎麼可以輕易說放棄呢?
3D列印有多神?他們花220小時做「臉部重建」,找回千年前祕魯女王「真面目」!
考古學家 Miłosz Giersz 和臉部重建專家尼爾森(Oscar Nilsson)花費 220 個小時,透過 3D 列印技術,製作頭骨和身體的骨骼和肌肉結構,以用來製作模型,還採用了真人的頭髮,重新建構了 1200 年前的華美女王(Huarmey Queen)的樣貌。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秘魯和波蘭考古研究人員,採取 3D 列印技術的方式製作而成,一開始根據遺骨重建華美女王的身體形態,首先要掃描頭骨,然後轉換成數位 3D 模型,之後再使用 3D 印表機列印出來,列印完成的頭殼雛形,再增加其他細節,一切功法全採取手工製作。
尼爾森檢查了頭骨的構造,並使用詳細的資料,以用來估計骨骼上的肌肉和肌肉厚度,他同時也參考了居住在墳墓附近的土著安第斯人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尼爾森他還從一個名字叫做安傑爾老太太為華美女王添加了真髮,這個老太太是從附近的秘魯假髮市場買來的,以便重建華麗女王的髮型。
在 2012 年的秘魯海岸,華美女王的遺體被發現在一個被稱為 El Castillo de Huarmey 的墓穴中。這個墓位曾經是 Wari 人的寺廟建築的地方,在印加人最終接管之前,Wari 人曾在這個地區居住了好幾個世紀。
此外,這座墓葬共有 58 名貴族女子被埋葬,其中包括四名女王或公主,他們都是在同一個非常墳墓里找到的。考古學家們推測華美女王活了超過 60 歲,推測當時華美女王地位相當崇高,因為她的遺體被放在私人墓室裡,周圍全是珠寶、黃金、一個銅製儀仗,還有一個銀色的高腳杯和黃金編織工具,顯然與其他貴族不一樣。
美團隊 3D 列印出的這隻玩具烏龜,對 Google AI 來說怎麼看都是把步槍
從自駕車到智慧監控系統,社會正在慢慢學習如何相信人工智慧(AI)。不會感到疲倦、總能保持警覺的機器視覺系統可說是保障人們安全的最佳幫手,但它們真的夠可靠嗎?
麻省理工(MIT)研究團隊 Labsix 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認為,從目前看來,機器視覺距離可靠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得走。
許多人都曾在網路看過會導致錯視效果的圖片,圓圈自主性的轉動、黑點跳來跳去、看似長度不同的線條卻一樣長,這類型的圖片會運用顏色、光暗令人眼產生視覺錯覺,但對電腦並不會有相同的效果。
雖然可能難以想像,但對電腦來說,其實也有會導致「錯覺」的圖片。研究人員將這類型機器視覺誤判的圖片稱之為「對抗式影像」(adversarial image)。
影片中是 Labsix 運用 3D 列印製造出來的一隻玩具烏龜。從人的角度來看,相信應該怎麼看都是一隻烏龜,但對 Google 長期訓練辨識日常物品的 AI 來說,這不是一隻烏龜,而是一把步槍。
這個玩具烏龜正是對抗式影像的一個例子。隨著人工智慧發展,人們設計出一種方式來欺騙機器視覺,讓 AI 系統無法像人類一般判讀圖片的正確內容。
你只需要在圖片加入一點誤導演算法的對抗模式,或是近乎透明的塗層,對常人看來是熊貓的圖片,AI 看來可能就變成一台小貨車。
隨著 AI 技術持續發展,防範類似對抗式攻擊的研究也在持續進行,許多研究認為,雖然這些攻擊對 AI 非常有效,但它們並不太完美。在過去,你只需要稍微旋轉、放大對抗式圖片,電腦視覺就能擺脫錯覺,正確辨識圖片。
但 Labsix 這隻 3D 列印的玩具烏龜卻帶來一個重要的隱憂:這些對抗式攻擊運用 3D 物體也能起作用,而且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牠都能欺騙電腦視覺。
除了製造出一隻 AI 會誤認為步槍的烏龜,Labsix 還製造了一個會被看作是濃縮咖啡的棒球。Labsix 認為,隨著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的應用普遍化,對抗式攻擊的問題會越來越實際,因為這些攻擊將導致危險。
「具體來說,這意味著人們可建造一個路邊標誌,人類司機看來完全正常,但對自駕車來說可能是突然看到一個行人出現在街旁。」
這些對抗式攻擊測試主要是在 Google 開發的圖片分類器 Inception-v3 進行,Google 似乎打算在未來讓這款分類器商業化,但目前來說所有研究人員都可以免費使用。
雖然 Labsix 還未測試其他機器視覺軟體,但根據了解,目前還沒有軟體提出針對類似「對抗式影像」的改善及解決辦法。
Google 對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出評論,但發言人向 The Verge 透露,他們認為 Labsix 的結論有些錯誤。
首先,Labsix 的結論談到 3D 對抗式攻擊從各個角度皆能誤導 AI,但從 Labsix 自己公布的影片看來,頂多能說是大多數,而非所有角度。
其次,要做到誤導 AI 視覺,Labsix 必須先接觸到機器視覺演算法,才能發現弱點並加以利用,對那些想欺騙自駕車搭載的商業視覺系統的人來說,這會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
雖然是否對自駕車造成危險還有些爭議,但在其他應用,AI 視覺也證實會被類似的對抗性攻擊誤導,Labsix 團隊打算未來持續針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
從目前情況來說,對抗性攻擊有效,但僅限於有限的情況下,所以對大眾來說還不具非常大的危險。
但隨著 AI 和機器視覺在生活中更普遍應用,這些「有限」的範圍也會隨之擴大,如果不找出方法解決,類似的 AI 系統弱點可能會成為生活中的新隱憂。
紐西蘭團隊運用 3D 列印技術,用魚鱗原料製成眼角膜
紐西蘭媒體《Stuff》報導,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研究團隊近日成功製造出一個 3D 列印機,能用來印製專門為器官移植設計的角膜。
領導研究的副教授 Johan Potgieter 表示,在目前的技術下,人們一旦失去角膜就會失明,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別人捐贈角膜,才能移植重見光明。據了解,目前全世界約有 1,000 萬人在等角膜移植。
為此團隊開始研究 3D 列印製造角膜所需的原料,他們最終決定以人體皮膚組成主要結構蛋白質之一的膠原蛋白(collagen)來構建角膜,素材來源則選擇已證實可被人體接受的福氣魚(Hoki fish)鱗片。
福氣魚的學名是藍尖尾無鬚鱈,是紐西蘭、澳洲的重要漁獲之一,由於魚鱗素材屬於可再生資源,Potgieter 認為角膜 3D 列印的製造成本應該會非常便宜,機器也應該非常實惠。
「如果我們的概念能成功推廣到全球市場,並盡可能保持成本低廉,這將是夢想成真。」
目前紐西蘭商業、創新及就業部(MBIE)已撥款近 100 萬美元供研發使用,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將原型機商業化,讓機器適於批量生產。未來可能會考慮將機器出售給相關診所,或是選擇直接販售生產的角膜。
在技術發展之下,運用 3D 列印製造人體組織的類似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諸如血管、皮膚等一些簡單的身體結構已十分常見,但團隊用來製造角膜的情況則是世界首例。
製造角膜運用的 3D 列印機就和目前市場可見的類似,Potgieter 解釋,這就像法拉利和金龜車,整體原理概念是一樣的,角膜列印除了原料不同,生產衛生和環境控制的標準也有差異,但製造流程是相似的。
團隊希望量產計畫能在 2018 年底前測試,Potgieter 表示,過去人們一直在嘗試培養角膜,但如今倚靠這項技術將能大量生產,甚至一天可以製造出數百份。
「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技術。」
福氣魚的魚肉經常製成炸魚薯條、鱈魚堡等食材,魚卵也十分有名,但魚鱗沒有任何用途,過去經常當成廢棄物丟棄,但團隊目前正和相關業者討論費用,期望能建立提供原料的合作關係,希望在協助角膜移植手術之餘,也能藉此刺激毛利人(Māori)的新經濟發展。
「機器人」X「3D列印」,搭建「數位工藝屋」
未來的世界機器人將無所不在,除了工廠生產線的各式機器手臂早就運作多時,看護機器人、戰士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等,各個領域都有它們的身影。也許有一天建築工地裡也會出現機器人呢!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 university)計劃以「機器人」與「3D 列印」技術搭建一間 3 層樓的建築物,名為「數位工藝屋」(DFAB House,Digital Fabrication House)。該學院多項領域的 8 位教授與企業合作夥伴籌建的將是世界第一棟全數位化設計、籌劃與搭蓋的建築物。
擔負建造主要任務的是一款高達 2 公尺並能以履帶移動的「建築機器人」(construction robot)。它能組合複雜的金屬網結構,此結構的作用類似傳統建築的鋼筋,具有支撐整個建築物的作用。機器人也已有能力,可將混凝土擠入網狀金屬以增強結構強度;且建築機器人可依事先設定好的設計圖蓋出弧形牆壁,混凝土的特殊材質使它不會外漏,以避免建造過程的多餘工序。待混凝土乾燥後會有另一具 3D 列印機將整合多功能的天花板「印」上去。建築物的 2、3 樓則由機器人先在實驗室內以木頭建材搭建完成,之後再組裝至已蓋好的一樓上。
ETH 的 Matthias Kohler 教授說:「不同於其他數位建築計畫,我們的計畫結合多項數位建築的新技術,如 3D 列印、金屬網結構及木材組裝等。因此我們運用多種技術的優點來蓋這棟房子,並且會有加乘效應,是這項領域的創舉。」這棟數位工藝屋預計於 2018 年夏天完工,總樓層面積 200 平方公尺,將提供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的訪問學者居住與研究使用。
本次數位工藝屋的計畫從構想到實際執行進展十分快速,這顯示研究單位與產業界對於以機器人蓋房子皆有高度的熱情與期待。本次計畫仍屬小規模的初期試驗,距離機器人實際大量投入建築應仍有一段距離,短期內辛苦的建築工人應沒有被取而代之的疑慮。然而在研發人員一點一滴累積成果與經驗下,建築工地出現建築機器人將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http://technews.tw/2017/09/20/building-with-robots-and-3d-printers/
二創萬歲! Valve 授權粉絲商業販售二創的 3D 列印商品
健全的二創或稱同人生態,絕對是日本動漫強大的背景條件之一,美國的遊戲大廠 Valve 日前與 3D 列印服務平台 Shapeways 簽下授權契約,允許平台上的設計師以 Valve 遊戲創作商品並販賣。
Shapeways 是一間3D列印廠商,同時提供線上的 3D 列印服務,供消費者上傳自己的珠寶、玩具或其他物品的 3D 設計檔並下單,然後由平台製成商品。消費者能夠透過 Shapeways 製作自己喜歡的物品,僅供自用,也能夠透過 Shapeways 製作、販售該商品,降低技術門檻。設計者能夠自己決定價格,最棒的是 Shapeways 還提供運送服務,大大減低中小型設計者開模、庫存的壓力。
Shapeways 平台上的商品百百款,其中都是新穎和可愛的小物(當然大件物品也是有的),像是這款以《英雄聯盟》為主題設計的垂飾,或是這一系列的《 Dota 》角色模型。或許你會好奇,這樣以遊戲公司的 IP 獲取利益的商業行為不是很不妙嗎?是的,多數涉及營利的二創行為都遊走在灰色地帶,對於二創行為人與智慧財產權所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至今仍無明確界線。但如果是在 Shapeways 平台上與 Valve 公司有關的作品,都不用擔心著作權問題了!
Shapeways 公司宣布與 Valve 合作,讓創作者放心使用 Shapeways 提供的平台與服務,上傳、列印甚至販賣以 Valve 遊戲主題製作的商品,不需要隨時提心吊膽會因為商品太夯,引起原公司注意而收到法律文件。
Shapeways 愉快地在平台上公告:「從今天起,您可以善用 Shapeways 與 Valve 達成的授權協議,這不僅讓你能夠創作與 Valve 遊戲相關的商品,還能為 Steam 控制器和 Steam Link 串流盒設計 MOD 或配件。」若設計師在商品上架時完成一些設定,商品有機會不只是在 Shapeways 露出,「對 Shapeways 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 Valve 和 Steam 的遊戲社區現在更有機會看到您的產品,您可以在任何您喜歡的地方宣傳和推廣您的Valve相關產品。」當然勾選使用授權協議的商品交易,會有 10% 的商品收益歸 Valve ,但同時設計師不必再擔心商品可能被下架、或產生爭議。
Shapeways 的網路執行長 Tom Finn 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很興奮 Valve 以這種方式擁抱與授權他的粉絲社群,我們相信這將為公司與粉絲社群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資料來源: https://goo.gl/UQgY9N
ESA目標2030 3D列印打造月球村
國際太空站即將在2024年退役,到時候各國將失去太空探索的基地。歐洲太空總署大膽提出構想,在月球打造「月球村」,利用月球土壤當建材,3D列印打造居住艙,喝的水則是融化隕石坑的冰層,預計最快2030年時,就能送10位太空人到月球長住。
月球是我們在太空中最親密的鄰居,也是早期太空探索的目標,現在歐洲太空總署,正在進行一項月球殖民計畫,讓人類搬到月球上居住。
歐洲太空總署署長沃納:「我希望能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的基地站,這將是開放的基地,提供給全球各個成員國使用。」
在月球蓋基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國際太空站,即將在2024年退役,月球村將是延續太空探索活動的永久基地。
記者:「在月球的南極區,你可以看到陽光總是在地平線上,這裡就是月球基地的選址地點。」
月球沒有大氣層,擋不住太陽輻射,無法調節地表溫差,另外還有隕石撞擊的威脅,居住的建築得非常堅固,不過從地球運鋼筋水泥到月球實在太花錢,歐洲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想出了好方法。
歐洲太空總署工程師:「我們的想法是,先讓探測車登陸月球表面,將充氣式居住艙,或是膠囊居住艙先充氣。」
他們打算發射一輛探測車到月球表面,車內載著可折疊的充氣居住艙,還有兩台3D列印機,著陸後利用遙控裝置把居住艙充飽,這就是月球屋的雛型,再就地取材,以月球土壤當建材,一層一層用3D列印機築起堅固外牆。
歐洲太空總署工程師:「探測車圍繞居住艙,開始固定工程,保護裡面的太空人,先上一層沙土再固定,接著繼續往上蓋,一直重複直到完成整座建築為止。」
住的問題看來有了方案,基本的民生問題又是一大考驗。
國際月球探索團隊負責人佛英:「月球上的資源充足,我們在月球的極區發現冰層,也有永晝的地區,這些地區提供我們用來建設的資源,以及維持基地裡太空人的生命。」
科學家曾在2009年的太空任務中,發現月球極區的隕石坑內含有冰層,可以提供必要的水源。目前預估整個月球村計畫,花費約100億美元,不過太空總署說,如果各國能聯手合作,負擔其實並不大。
歐洲太空總署署長沃納:「一開始只是簡單的登陸任務,很多國家都已經在發展中,接著才是大量的投資,像是架設在月球遠方的無線電波望遠鏡等設施,單單一個基地就能提供給眾多使用者各種用途,參與計畫的全球成員貢獻各國的專長,以及依據追求的利益,提供計劃中的各個環節需要的資源。」
歐洲太空總署希望各國出錢出力,把月球基地打造成真正的地球村。預計2030年,先送約10名太空人及工程師上月球長住,同時也希望這樣的經驗,在不久後的火星探險計畫中,能派上用場。
- 資料來源:http://news.tvbs.com.tw/world/776418
- https://youtu.be/XJzvkR11Cic
100分鐘做好一副全口假牙,更便宜、省時的技術來自這群牙醫系學生
教育部舉辦105學年度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計畫成果展,陽明大學Walking Dent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並簡化流程,100分鐘就能做好一副全口假牙。
陽明大學牙醫系副教授林元敏表示,台灣城鄉差距大,很多偏遠鄉鎮沒有牙醫診所,老人家需要做假牙,得坐好幾小時車進到大城,來回4、5趟,讓人不捨。
於是林元敏帶著牙醫系學生,組成研究團隊,希望能研發出一套在一天內做好假牙的技術,而他們確實做到了。透過3D列印牙材,並整合多項數位技術,包括臨床診斷、影響輔助等,打造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若能配合國外最新的連續式3D列印技術,只需100分鐘就能做好全口假牙。
林元敏表示,上述技術適合全口無牙的人,或是已經做過全口假牙,需要更換的民眾。由於不需要抽神經等治療過程,可以透過3D列印,快速地完成假牙製作。
舉例來說,牙醫師透過口腔掃描器掃出上下顎後,很快就可透過電腦打印出模具試戴,馬上進行調整。成本也比一般假牙便宜,大約新台幣5、6萬元可完成一套。
舉例來說,牙醫師透過口腔掃描器掃出上下顎後,很快就可透過電腦打印出模具試戴,馬上進行調整。成本也比一般假牙便宜,大約新台幣5、6萬元可完成一套。
林元敏說,技術還需透過衛生機關認證,他希望未來能推廣到偏鄉地區,設計出行動數位牙醫醫療車,「一條龍」地到府服務,整個過程只需一位牙醫師和一位牙科助理協助。
參與研發的陽明牙醫系研究生陳翾表示,大學時參與花東醫療隊,發現當地許多老人家缺牙,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希望透過研發突破,讓更多人受益。
- http://www.storm.mg/lifestyle/337086
- 責任編輯/蔡昀暻
有了3D列印,拐杖也能很時尚
資料來源:https://www.mydesy.com/enea
在一項綜合研究與合作項目中,shiro 工作室針對與醫療救助相關的恥辱感與缺陷問題開發出一種革新解決方案,最終推出了「enea 拐杖」。 「enea」邀請使用者與拐杖建立其情感聯繫,讓使用者將其視作功能強大,充滿自豪的現代設計作品,而不是他們軀體活動限制帶來的無法避免的附屬物。在這款 3D 打印裝置的設計中,設計者提出了多種設計革新方案,從而在提升舒適度與操作體驗的同時展現現代風格的美學特徵,提高生產工藝。
「enea」是世界上第一款完全採用 3D 打印製造的拐杖。它的把手採用了三軸線的幾何形態,也正是這樣的設計使其可以無需任何額外支撐物就能穩固地垂直豎立在地面上,這樣一來,使用者也可以盡情參與到平行活動中,完全不必擔心拐杖倒在地上導致不得不彎腰伸向地面,對於年長或是行動不便的使用者而言,這樣的設計尤為貼心。
不僅如此,由於兩點接觸的關係,拐杖把手在靠在牆邊時也能擁有更加安全穩定的靜止平衡。把手的特別設計還能提供更高的抓握舒適度,其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更寬的表面還具有降低手部韌帶荷載應力的效果,更有兩種抓握方式可供隨意選擇。拐杖下部附近設置的附加凸起使得拐杖在水平表面(如書桌或收銀台處)也能夠平衡穩固地暫時懸掛,從而讓拐杖一直在使用者身旁, 不僅解放雙手還方便隨時取用。
為了在不影響結構完整性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拐杖自身重量,mhox design 與 arup 工程師 vincenzo reale 還利用生成設計技術,專門為 shiro 工作室開發了一種內部多孔結構,其形態模仿了鬆質骨組織。「我一直對醫學設計深深著迷,」shiro 工作室創始人 andrea morgante 說道,「在我學習建築學的很多年來,我一直擔任急救車的醫療技術志願者。這段經歷讓我感受到救護車上很多儀器的功能性美感。也正是從那時起我便一直尋找機會,希望通過用心設計來提升健康醫療的用戶體驗。」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研發「拉伸自如」的穿戴裝置
人的皮膚擁有一定的彈性可在身體活動時伸展,現在各式使用萊卡這種彈性纖維的運動衣如此受歡迎,也是因為它有十足的彈性,在運動時能配合身體伸展。但說到智慧穿戴型裝置,由於電子元件屬於硬體,沒那麼容易做到如此彈性,穿戴時沒有這麼舒服,無法跟皮膚貼合也會影響感測器的精準度,這也是目前科技公司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現在,哈佛大學以及美國空軍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一種3D列印製造方法,能將基質材料(matrix materials)、導電油墨(conductive inks)和電子元件整合到一片有彈性的「裝置」,這樣就能將感測器印在上面,跟皮膚更貼合,增加感測器的精準度。
其中導電油墨為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及銀片製成,材料伸展還會造成電阻提高,利用這個特性,裝置上的微處理晶片會依電阻改變來處理數據,進而記錄你的移動過程。
為了應對LED燈、電阻、微處理晶片是「硬體」的棘手狀況,研究團隊運用TPU的黏著特性,在每個元件下都點一點導電油墨,分擔拉伸整個基板時對元件造成的壓力,能伸長至 30% 還維持正常運作。研究團隊也製作一個含12個LED 燈的基板,並運用此方法將其彎曲成圓柱狀,結果依然能正常運作。
此外,研究人員之一的Will Boley表示,由於3D列印製造的關係,他們還可以完全控制元件布局來製造任何想要的尺寸及形狀。他說道,目前團隊正在擴增可使用的材料以及電子元件,他們認為這是降低穿戴式裝置成本並商業化的重要關鍵。
3D 列印技術大躍進,成功印出首顆可跳動人工心臟!
3D 列印技術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醫學領域當中,給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日前,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尼古拉斯·科爾斯(Nicholas Cohrs)領導的團隊,運用 3D 列印技術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
目前用於幫浦送血液的人工心臟幫浦等裝置仍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金屬和塑料材料難以與器官組織相融合,其不自然的運動方式也會給血液造成一定損傷。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比如尋找塑性泡沫等生物相容性材料,以創造出更接近人類心臟的人工心臟幫浦,用更安全、舒適的方式來保持血液幫浦流動。
3D 列印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學家能夠用柔軟堅韌的材料製造出複雜的內部結構,打造性能更加優越的人工心臟。
尼古拉斯團隊創造出的軟體人工心臟,其矽心室中的幫浦送機制與人類極其相似。不過它的結構和人類心臟並非完全一致—心室之間不是瓣膜,而是充氣和放氣以便產生抽吸作用的心室。除了供血液進出的輸入和輸出端口,整個心臟基本是個密閉的整體,所以不需擔心不同的內部機制如何組合。
尼古拉斯團隊用類似血液的液體對這顆人工心臟進行了測試,結果很理想。不過這顆人工心臟還是一款概念產品,無法用於臨床植入。因為用於製造這款心臟的材料不夠堅韌,大約只能支撐半個小時,具體使用時間取決於心率的快慢。
不過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仍然十分重大,研究人員正計劃使用更好的材料和設計打造出一顆更加強悍的心臟。或許再過沒多久,醫生就能使用這種軟體人工心臟幫助心臟病患者重獲健康了。
尼古拉斯團隊的成員阿納斯塔西奧斯·彼得魯(Anastasios Petrou)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他表示「這項研究簡直令我著迷。」
美國海軍3D列印潛水艇被實現,價格只要原本十分之一!
3D列印的發展日新月異,從醫療、糧食、軍事、機器人到建築,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多元,對於各產業都帶來革命性的翻轉,日前,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尼古拉斯·科爾斯(Nicholas Cohrs)領導的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在醫療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3D列印在軍事上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對軍人而言,不論是列印戰機、榴彈發射器甚至是士兵的軍糧都可透過此技術的運用提升生產效率並節省成本。最近,美國海軍已經與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開發出印刷的潛水艇,只需要四週的時間便可完工。
此潛水艇是參考美軍海豹潛艇的船體製作而成,從靈感至到完成只花了一個月時間。相較於原本一架同類型潛艇船殼需要60萬至80萬美元的製作費用,花費3至5個月時間才能完成,這架3D列印而成的船體,價錢只需要原價的十分之一,且在幾日之內完成,對於未來美國潛艇製造來說效率大為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團隊從一年前開始研發,他們使用大型的3D列印機 Big Area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AAM) 製造六個碳纖維的零件,然後裝上30英尺長的船體,該團隊在四個星期的時間內開發了船體,花費了一周時間設計,並在一周之後開始列印組件,成為目前是海軍最大的3D列印資產。
此次的結果證明了列印淺水機器概念的可行性,美國海軍實驗室表示,這個潛水艇外殼將會在2019年裝上引擎與各種裝置落水試驗。如果這個方法真正可行的話,可大幅降低製作潛艇的開支,軍方亦能夠更容易製作其他款式的潛艇。
3D列印幫助愛迪達擠下Nike成為年度銷量冠軍!
近日有家運動鞋廠商備受市場看好,甚至被分析師預言股價有倍增潛力,它不是北美球鞋龍頭Nike,也不是崛起的新秀Under Armour,而是德國老字號運動鞋愛迪達(adidas)。
去年愛迪達在美國銷售量激增24%,居同業之冠。在過去12個月裡,它的股價成長將近4成,是自2014年以來的3倍。愛迪達的「貝殼鞋」Superstar更擠下Nike佔據超過10年的寶座,成為美國去年最暢銷的運動鞋款。
這家長久被Nike踩在腳下的德國鞋廠,為何能逆勢突圍、一吐之前的悶氣?「因為愛迪達抓準運動休閒(athleisure)的趨勢,」財經雜誌《Barron's》分析,不只Superstar球鞋讓愛迪達「變酷」,它以1970年代美國網壇名將命名的Stan Smith也極為暢銷。聯手饒舌歌手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設計的YEEZY BOOST系列,更引起廣大討論及迴響。
「明星的光環效應,顯著推升了品牌能見度,」倫敦私募公司Hermes投資組合經理Chi Chan表示。
愛迪達的新執行長Kasper Rorsted也功不可沒。去年10月走馬上任的他,來自德國應用化學製造商漢高(Henkel),雖然屬於全然不同產業,但Kasper Rorsted為公司提升效率、削減成本的能力早受業界肯定。
比方今年5月,愛迪達以4.25億美元賣掉高爾夫品牌TaylorMade,專注經營球鞋、運動服飾,與旗下兩大品牌(愛迪達與Reebok),就被認為是成功的瘦身策略。
另一項受到市場關注的,是愛迪達的「極速工廠(Speedfactory)計畫。極速工廠利用先進的3D列印、自動化技術,包辦球鞋從設計到製造的流程。把過往從原形設計到上架長達18個月的時間,壓縮到一年以下。設計完成的運動鞋,更能在一週甚至一天內交貨。